在福州空军茶园干休所,见到杨平,她已经98岁。丈夫黄烽,原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,抗战年代,曾是沙家浜新四军36个伤病员之一。
杨平和黄烽相识在1942年。
当时,日军对苏中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“清乡”、“扫荡”、“蚕食”和推行伪化。面对艰难的环境,新四军部分主力部队实行地方化,黄烽时任高(邮)宝(应)独立团政治处主任,不久,这个团改编为高邮独立团,黄烽任副政委。这时候,杨平是高邮四区的区委书记。
高邮县委书记张英兼任独立团的政委。有一天,杨平正在县委办公室向张英书记汇报工作,进来一位部队干部。张英连忙说,“我来介绍一下。”张英先介绍杨平,“我们四区的书记,老书记了。”接着又向杨平介绍说,“他是高邮独立团的副政委黄烽,读过大学,知识分子。”这样,杨平和黄烽认识了。
之后,杨平调任县委宣传部长,和黄烽接触机会更多了'。在抗日斗争最艰难的日子里,共同的理想和志向,两人相识一年多相爱。1944年4月,两人在高邮举行了婚礼,独立团团长吴咏湘、政委张英是杨平、黄烽婚礼的证婚人。
婚后,杨平被派去苏中党校学习一年,学习结束回到高邮县委,黄烽已随部队执行新的任务了。两人离多聚少。
1945年底,时任团政委的黄烽,带领部队参加了高邮战役。战斗结束,杨平跟着黄峰踏上新的征程,在新四军部队担任民运科副科长,组织开展民运工作。
一天,杨平发现自己怀孕了,她告诉了黄烽,黄峰笑着,“我们有接班人了”。
1946年7月,苏中战役打响,黄烽的部队奉命坚守邵伯。时任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兼苏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孙克骥,看到杨平说,“邵伯保卫战快要打了,去看看黄烽吧”。杨平走在邵伯镇的大街上,支前队伍忙碌着给部队送茶、送饭、抬担架,她问一位老人:“大爷,要打仗了,怎么还留在镇上?”老人说,“我们要和部队共同保卫家乡”。吃午饭了,黄烽指着餐桌上的炒鸡蛋,对杨平说,“这鸡蛋是群众慰问部队的,你们的民运工作做得好啊”。
黄烽一路征战,杨平被安排留守后方。她任过医疗队指导员、华东公安副科长、空军师机关干事等职,1955年转业地方工作。1983年离休,时任福建省气象局副局长。
黄烽,原名黄宝澄,1938年加入新四军六团,第二年跟着团长叶飞进军东路,以“江抗”名义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。部队西撤时,黄烽因患疟疾住院,成为新西军留在阳澄湖地区伤病员中的病员。黄烽常对杨平说,“老百姓是军队的靠山,没有常熟地下党组织和人民掩护我们,早就不在了。”黄烽去世后,杨平带着子女特地去了沙家浜,在沙家浜革命历史博物馆,她驻足端详黄烽的照片时,满眼泪光。
2007年,纪念黄烽的文集《芦荡勇士,烽火人生》出版。在这本书里,杨平以《领导、战友、终身伴侣》为题,倾诉了两人相处57个春秋的浓浓情愫。
杨平百岁之年,她由家人陪同从福州回到千里之外的高邮,亲吻曾经开展革命活动的热土地,看望这里的父老乡亲。
高邮,杨平和黄烽爱恋之地。
。
Powered by 皇冠crown体育2022世界杯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